中国防盲网

送光明迎奥运 情系边陲茶农

来源:全国防盲指导组办公室 发布时间:2008-05-29
浏览次数:
  普洱,祖国西南边疆的瑰丽宝地,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老、少、边、穷地区,有哈尼、彝、拉祜、佤、傣等14个世居民族。全市辖9县1区,有8个国家级贫困县。全市257万人口中有残疾人18万多,占全市总人口的7%。大约95%的白内障患者生活在山区、半山区,公路不通,交通不便,经济较为困难,许多白内障患者患病多年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治疗,视力的丧失使他们失去了劳动能力,增加了家庭和社会负担,加剧了生活的贫困。作为弱势群体他们急需关爱与资助,他们急需帮助以摆脱黑暗,脱盲脱贫。
 
  为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视觉2020,消灭可避免盲”全球战略目标,落实全国防盲规划,以实际行动贯彻体现党和政府对西部地区人民的关怀,为了人人拥有健康视觉看奥运,全国防盲指导组组 长韩德民先生经过与当地政府、卫生局、残联协调,与明德慈善會会
                                                                  
  理事長顏婉明女士共同发起 “云南普洱光明行”项目,对这里的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救助,为他们免费实施复明手术。
 
  2008年4月11日早八点,医疗队不顾3800公里旅途的辛苦已投入到工作中。患者编号、视力检查、裂隙等检查、眼底检查、眼压测量、角膜曲率测量、A超检查、人工晶体测算、泪道冲洗…..筛查流程建起来了,医疗队的大夫对赶来的患者进行有序而细致的诊治;由于当地条件的限制,需要对原有的三个治疗间进行改建为手术室,手术器械的消毒,器械台、手术床的安置,自带的显微镜的安装,

  以及医疗队携带来的粘弹剂、人工晶体,手术衣、手术包的到位,手术中一切用品的就绪,墙壁、地面和空气的洁净与消毒,……经过紧张而有序的艰苦努力的准备工作,直到下午五点钟,严格规范的手术流程建立了,一个合格的手术室呈现出来,第一个白内障患者走进了手术室。

  参加这次行动的医务人员来自北京同仁医院和云南同仁新华医院,他们表现了优秀的品质,大家克服了病痛以及艰苦的生活环境,为了让更多的盲人重见光明,医疗队员们每天连续工作10个小时以上,付出了极大的辛苦,但没人有一句怨言,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齐心合力严格把好每一道关,历经10天,共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486例,老龄患者占98%,其中年龄最长者88岁,年龄最小者是15岁先天白内障患者,手术后当为这些患者揭开纱布的那一刻,他们激动得心情已无法用言语表达。
 
  接受治疗的每一位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全部用药用品均由医疗队提供。手术为超乳或小切口,手术时间短,患者康复快,术后无并发症,患者在当地免费接受到了一流的眼科技术服务。这次活动真真体现了“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最优质的服务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和人群”。
 
  韩德民院长陪同明德慈善會会一行看望患者,刚接受了手术的来自思茅区的潘树华老人激动地说:“我看见了!谢谢您们!谢谢您们!”据了解,老人今年87岁,已经失明10多年了。家里的6个儿女全部下岗,经济状况非常窘迫。“我从来也没想过到了80多岁我居然又能看见了,而且没花一分钱!谢谢政府,谢谢党,谢谢专家!”
 
  付天军老人今年61岁,双眼白内障,已有6年看不清外面的世界了,他家原有6口人,两个孩子不幸相继去逝,一个女儿患有小儿麻痹,更让人雪上加霜的是他的妻子患重病瘫痪在床,一躺就是九年。家庭的不幸加上老人眼睛带来的不便,一度让他心灰意冷,用他的话说就是没有盼头了,当我们为他做完白内障手术后,他激动地说:“我看清了,看清了,感谢党!感谢医生!”
 
  在人群中一老一小的祖孙俩人被受人关注,15岁的小孙子,一直用手牵着爷爷的手,老人也是一脸的慈祥的笑容。他们的衣服虽然很旧,但是却干净而整洁。老人叫李忠云,今年77岁了,家住永盛村,是一个憨厚的农民,生活的不幸一次次降临到这个家庭,老人家中本有5个儿女,4个儿女患上了大脑炎,相继死去,他的妻子由于受不了这么大的打击,患了精神分裂症。现在只有唯一的儿子守在老人身边,儿子要照顾家中的疯妈妈,所以老人唯一的孙子陪老人踏上了寻求光明的路途。孙子搀着他整整走了一天,才到了县上。双眼白内障已经有两年看不清了,老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要等眼睛看到了,好好看看他孝顺的孙子。手术后的复明使这位生活艰辛和困苦的老人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
 
     在换药室,一位哈尼族的老阿妈一直操着医生听不懂的哈尼语激动地说着,当地的一名护士翻译了老人的话:“祝医生们长命百岁,医生给我们带来了光明,我可以望到了。”原来老人叫李嘎日,今年81岁了,看不清7年了,她住在江城县加木乡洛沙村的大山里,这次是第一次到市里,她一直以为自己将在黑暗中度过自己的余生,没想到医疗队为她带去了光明,她没有别的可以表达,就只有她们的祝福。
来自江城的71岁老人,双眼都有白内障。因为原先工作的铜矿已破产近十年,女儿又失业在家,所以现在一家只有依靠每月500多元的救济金生活,眼睛已有近3年看不见了。他知道医疗队要来,抱着试试的态度来到了这里。术后的重见光明让他激动不已,紧紧地拉住医疗队员的手,“真没想到北京的大夫还能大老远跑到这里给我们做手术!现在眼睛治好了,我可以看北京奥运了!太谢谢你们了!”
 
  在这些患者当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家庭,他们的家族是遗传性白内障,此次一家中的父亲、儿子和女儿同时来做白内障手术,父亲高大全,今年50岁,他告诉我,由于眼睛不好,影响了劳动,至今全家还住在已经60年的老房子里,儿子高永林28岁,应当正值年轻力壮的时候,却要妻子承担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女儿高永英,今年26岁,看起来年轻美丽,却不知她却过早的尝到了生活中的苦涩,她19岁时嫁给当地的一个小伙子,随后生下可爱的儿子,本来还算美满的生活,在儿子4岁时打破了,儿子也被查处患有白内障,男方家庭无情的抛弃了这娘儿俩,她们又搬回了娘家,现在靠高永英打工抚养儿子。他们一家来做白内障手术,表示等眼睛好了,他们就可以向人家一样出去干活了,他们也可以挣钱盖房子了。
 
  今年36岁的史春华是墨江县双龙乡的哈尼族,因为家族性遗传的原因他和妹妹从小就患上了白内障,他们已有近30年看不见了,现在妹妹的孩子也因为先天性白内障濒临失明。因为消息闭塞、家境贫困,史春华一直没有上医院检查过,也不知道自己是白内障失明更不知道自己的眼睛还可以医好。是这次“光明行”给了他重获光明的机会。史春华说,他的儿子现在已经能够满处跑了,整天都爸爸、爸 爸的叫着,但是他却既高兴又伤心,因为连儿子长什么样他都不知道。“现在好了,治好了眼睛我第一件事就是要仔细看看我媳妇和儿子长成什么样。之后还可以在茶场上班,为家里挣钱。”术后重见光明的史春华幸福地规划着自己今后的生活。“我还要告诉妹妹让她和孩子也赶快来看看,他们的眼病也能治好!”
 
  为推动全国防盲治盲工作的开展,自2003年起全国防盲指导组发起了“光明行动”,在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指导下,光明活动先后派出医护人员141人次。韩德民院长带领医疗队多次奔赴由于紫外线照射强,白内障高发的青海、西藏、四川、新疆、内蒙、云南、贵州、海南、甘肃等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卫生资源匮乏、技术力量薄弱的偏远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队员们的足迹西达新疆巴州库尔勒、和田、伊犁和奎屯地区,东达内蒙兴安盟扎赉特旗、突泉、科尔沁右翼中旗、科尔沁右翼前旗,高拔 “世界高城”四川理塘县,行程数万公里,接受手术的患者中,年纪最大的94岁,最小的1岁,老年人占多数,失明时间最长者已有4余年,手术全部获得成功。同时为上万人次的当地群众义诊;为有的县医院眼科配置了裂隙灯、眼底镜、眼科药品、手术显微镜、低视力筛查包、防盲手册及多种专业书籍。通过培训班培训当地医务人员500余名,还通过学术交流、手术示教等方式培训当地医务人员,使防盲事业实现由体外输血到自身造血的转变,为当地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同时广泛开展预防保健教育和公众宣传。这个项目加强了与残联、中国红会、中国医学基金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眼科分会、当地政府卫生厅局的广泛联系与合作,动员了北京各部委医院、解放军、武警、铁路系统、广州、山西等各省眼科专家以及当地医务人员播撒光明,发动社会各业界包括政府官员、企业家、宗教团体各层间力量为盲人奉献爱心真情,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送到边疆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