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防盲网

我国单纯视力残疾患者1233万,约80%低视力患者可通过康复融入社会

来源:健康时报网 发布时间:2019-10-11
浏览次数:

  阅读提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2006年)显示,我国单纯视力残疾患者1233万,大约80%的低视力患者可以通过康复重新融入社会。”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杨晓慧表示。

  (健康时报记者 孔天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2006年)显示,我国单纯视力残疾患者1233万,大约80%的低视力患者可以通过康复重新融入社会。”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杨晓慧表示。

  10月11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部作为指导单位,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中国视觉障碍资源中心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承办的第十届国际低视力康复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

  会议围绕“携手助力儿童低视力康复”展开。论坛从儿童视觉康复、视觉损伤的康复策略、低视力的多学科合作诊疗、视障辅具的研究新进展等方面进行学术交流。

  视力残疾包含盲和低视力,按照2006年我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视力残疾标准,低视力是指双眼中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小于0.3且大于等于0.05。

  儿童是国家和家庭的希望,0-6岁是视觉发育和大脑认知发育、感觉统合建立的关键期,杨晓慧告诉记者,视觉信息缺失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致使孩子的生活能力低下,影响他们适应环境和社会人际交往的能力。

  对于低视力患者,杨晓慧建议及早进行视觉康复。

  然而低视力康复工作在我国直至80年代初仍是一片空白。杨晓慧解释,1983年北京同仁医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低视力门诊。1986年在WHO资助及卫生部的领导下,在国外低视力专家指导下,同仁医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个低视力培训班后,我国低视力康复工作开始受到政府合眼科及社会各界的重视,从1988年开始制定的全国“八五”第一部康复规划到 “十三五”规划,都将低视力康复列入了重点。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防盲协会(IAPB)提出“2020年前消除可避免盲”的全球性战略,我国政府在宣言上签字,庄严承诺:2020年以前,在我国消除包括“低视力”在内的可避免盲。

  国外很早就开始了对低视力的康复研究,大多数低视力患者在低视力助视器的帮助下,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目前的低视力康复主要通过眼科检查、诊断和评估后,予以助视器验配、进行助视器使用和各种功能视力的康复训练,充分提高残余视力的使用能力,适应生活环境、回归社会,提高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杨晓慧表示。